2024年,储能科学与工程专业共有39所大学面向山东招生,录取分数线在469-638分之间,储能科学与工程专业在山东录取分数线最低的大学是新疆理工学院,录取分数线最高的大学是大连理工大学。以下是小编整理的2024年储能科学与工程专业在山东的录取分数线及相关招生院校,供大家参考!
一、储能科学与工程专业大学2024年山东分数线概览
大连理工大学2024年在山东储能科学与工程专业录取分数线为638分,对应录取位次5765。华北电力大学2024年在山东储能科学与工程专业录取分数线为618分,对应录取位次12623。北京科技大学2024年在山东储能科学与工程专业录取分数线为612分,对应录取位次15096。大学名 (专业说明) |
批次 专业组 |
2024 分数线 |
2024 位次 |
---|---|---|---|
大连理工大学 (新工科拔尖班) |
一段 | 638 | 5765 |
华北电力大学 | 一段 | 618 | 12623 |
北京科技大学 | 一段 | 612 | 15096 |
华北电力大学保定校区 | 一段 | 609 | 16935 |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 一段 | 606 | 18584 |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 一段 | 601 | 21809 |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 一段 | 601 | 21809 |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二次志愿) |
一段 | 595 | 25458 |
南京工业大学 | 一段 | 588 | 31450 |
江苏大学 | 一段 | 584 | 34503 |
北方工业大学 | 一段 | 581 | 37275 |
西南石油大学 | 一段 | 580 | 38299 |
长沙理工大学 | 一段 | 580 | 37842 |
武汉科技大学 | 一段 | 576 | 42000 |
东北电力大学 | 一段 | 573 | 45798 |
昆明理工大学 | 一段 | 567 | 52521 |
石河子大学 | 一段 | 565 | 55015 |
青海大学 | 一段 | 565 | 54911 |
常州大学 | 一段 | 564 | 55439 |
三峡大学 (电力储能方向) |
一段 | 564 | 55898 |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 一段 | 562 | 58161 |
重庆理工大学 | 一段 | 560 | 60642 |
山东科技大学 | 一段 | 560 | 61362 |
西安石油大学 | 一段 | 557 | 64742 |
哈尔滨理工大学 | 一段 | 557 | 65241 |
青岛科技大学 (碳中和方向) |
一段 | 552 | 72885 |
安徽理工大学 | 一段 | 544 | 85413 |
安徽工业大学 | 一段 | 544 | 85603 |
西南科技大学 | 一段 | 544 | 86246 |
河南理工大学 | 一段 | 541 | 90506 |
东北石油大学 | 一段 | 539 | 94051 |
辽宁科技大学 | 一段 | 531 | 108420 |
辽宁工业大学 | 一段 | 527 | 117904 |
大理大学 | 一段 | 514 | 146770 |
内蒙古工业大学 | 一段 | 511 | 152279 |
临沂大学 | 一段 | 510 | 154023 |
长江师范学院 | 一段 | 493 | 195393 |
黄淮学院 | 一段 | 472 | 249582 |
山东石油化工学院 | 一段 | 471 | 251513 |
河西学院 | 一段 | 469 | 255937 |
新疆理工学院 | 一段 | 469 | 256230 |
二、储能科学与工程专业介绍及学习课程
专业介绍:该专业培养具有扎实的能源、电气、化学、材料、物理、控制等交叉学科的基础理论,掌握电能、热能、机械能、化学能等能量存储和转化相关的科学知识,能在储能、化工、新能源、新材料、分布式能源和节能环保等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从事科学研究、工程设计、技术研发和生产技术管理等方面工作的厚基础、宽专业、强能力、高素质,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知识获取能力、社会交往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及较强国际视野和创新精神的优秀专门人才和创新人才。
开设课程:《工程热力学》、《传热学》、《流体力学》、《工程制图》、《自动控制原理》、《材料科学基础》、《能源化学》、《电气工程基础》、《新能源技术》、《储能原理与技术》、《电化学储能》、《氢与氢能》、《燃料电池原理与应用》、《能源系统及互联网》、《半导体物理基础》等
三、储能科学与工程专业就业方向及就业方向
专业代码:080504T
专业层次:本科
学制年限:四年
选科建议:物理+化学
就业方向:主要面向新能源、环保、机械、设备、重工、化工、矿产、地质、汽车、专业服务(咨询、人力资源、财会)等涉及储能材料、器件与储能系统开发、制备和应用的行业从事创新研究、技术开发、生产设计、工业制造、项目管理等工作,也可在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从事科学研究和教学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