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南京工业大学专业排名一览表 附各专业评级

大乔老师

随着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大学专业排名和评级成为学生和家长选择大学及专业的重要参考。2025年,南京工业大学以其卓越的教育质量和学术成就,再次成为众多学子关注的焦点。本文旨在提供一个全面的南京工业大学专业排名一览表,并附上各专业的评级,帮助未来的大学生做出更明智的选择。

一、南京工业大学专业排名一览表

南京工业大学评级排名最高的专业有水质科学与技术、防灾减灾科学与工程、应急装备技术与工程、化工安全工程,专业评级为A+级。这些专业当之无愧是南京工业大学王牌专业。下面是南京工业大学专业完整排名及评级

专业名 全国
排名
专业
评级
水质科学与技术 1 A+
防灾减灾科学与工程 2 A+
应急装备技术与工程 2 A+
化工安全工程 2 A+
应急技术与管理 3 A
建筑电气与智能化 4 A
生物工程 6 A
金属材料工程 8 A
安全工程 8 A
化学工程与工艺 9 A
制药工程 10 A
应用化学 13 A
新能源材料与器件 16 A
土木工程 33 A
增材制造工程 5 B+
地理空间信息工程 6 B+
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 7 B+
冶金工程 8 B+
复合材料与工程 8 B+
应急管理 8 B+
焊接技术与工程 10 B+
城市地下空间工程 10 B+
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 11 B+
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 18 B+
药物制剂 18 B+
给排水科学与工程 20 B+
储能科学与工程 22 B+
智能建造 22 B+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 23 B+
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 23 B+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 29 B+
城乡规划 29 B+
能源与动力工程 30 B+
测绘工程 31 B+
材料科学与工程 35 B+
建筑学 38 B+
风景园林 43 B+
化学 44 B+
食品质量与安全 45 B+
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 46 B+
食品科学与工程 48 B+
工程管理 60 B+
市场营销 60 B+
车辆工程 62 B+
社会工作 65 B+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69 B+
环境工程 75 B+
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 76 B+
机器人工程 77 B+
人力资源管理 77 B+
汉语国际教育 79 B+
日语 83 B+
自动化 88 B+
电子信息工程 111 B+
人工智能 114 B+
会计学 123 B+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137 B+
英语 162 B+
职业卫生工程 3 B
柔性电子学 4 B
历史建筑保护工程 5 B
能源与环境系统工程 6 B
铁道工程 7 B
资源环境科学 7 B
房地产开发与管理 15 B
地质工程 23 B
遥感科学与技术 27 B
知识产权 31 B
交通工程 38 B
机械工程 43 B
环境科学 55 B
测控技术与仪器 59 B
公共事业管理 68 B
应用物理学 70 B
药学 82 B
工业设计 83 B
智能制造工程 88 B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120 B
通信工程 124 B
行政管理 124 B
工商管理 130 B
金融学 143 B
信息与计算科学 148 B
法学 185 B
数学与应用数学 187 B
国际经济与贸易 206 B

附:专业排名评级说明

本文中所呈现的专业排名信息基于 ABC中国大学专业排名。ABC中国大学专业排名,作为ABC排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层、学科层、专业层三个层面的综合排名,排名结果体现专业点在院校中的竞争力,为升学择校及专业建设提供重要参考。以下是各评级说明:
S级 :前%2
A+级 :前%2
A级 :前10%
B+级 :前25%
B级 :前50%

二、南京工业大学开设专业有哪些

南京工业大学共开设110个专业,38个专业门类。以上是各专业门类包含专业:

中国语言文学类(本):汉语国际教育。

交通运输类(本):交通工程。

仪器类(本):测控技术与仪器。

公共管理类(本):公共事业管理、行政管理。

公安技术类(本):消防工程。

力学类(本):工程力学。

化学类(本):化学、应用化学。

化工与制药类(本):制药工程、制药工程(中外合作办学)、化学工程与工艺、化学工程与工艺(2011学院拔尖创新人才班)、化学工程与工艺(与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联合培养英才班)、化工安全工程、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

土木类(本):土木工程、城市地下空间工程、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建筑电气与智能化、智能建造、给排水科学与工程、铁道工程。

地球物理学类(本):防灾减灾科学与工程。

地质类(本):地质工程。

外国语言文学类(本):德语、日语、英语、西班牙语。

安全科学与工程类(本):安全工程、应急技术与管理、职业卫生工程。

工业工程类(本):工业工程。

工商管理类(本):人力资源管理、会计学、会计学(与澳大利亚xx大学联合培养专业)、工商管理、市场营销。

建筑类(本):历史建筑保护工程、城乡规划、建筑学、风景园林。

数学类(本):信息与计算科学、数学与应用数学。

机械类(本):增材制造工程、工业设计、应急装备技术与工程、智能制造工程、机械工程、机械工程(中外合作办学)、车辆工程、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

材料类(本):冶金工程、复合材料与工程、新能源材料与器件、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2011学院拔尖创新人才班)、材料科学与工程(与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联合培养英才班)、焊接技术与工程、金属材料工程、高分子材料与工程。

法学类(本):法学、知识产权。

测绘类(本):地理空间信息工程、测绘工程、遥感科学与技术。

物理学类(本):应用物理学。

环境科学与工程类(本):水质科学与技术、环境工程、环境科学、资源环境科学。

生物医学工程类(本):生物医学工程。

生物工程类(本):生物工程、生物工程(2011学院拔尖创新人才班)。

电子信息类(本):人工智能、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2011学院拔尖创新人才班)、柔性电子学、电子信息工程、电子信息工程(中外合作办学)、通信工程。

电气类(本):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与澳大利亚xx大学联合培养专业)。

社会学类(本):社会工作。

管理科学与工程类(本):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工程管理、应急管理、房地产开发与管理。

经济与贸易类(本):国际经济与贸易。

能源动力类(本):储能科学与工程、新能源科学与工程、能源与动力工程、能源与环境系统工程。

自动化类(本):机器人工程、自动化。

药学类(本):药学、药物制剂。

计算机类(本):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与澳大利亚xx大学联合培养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设计学类(本):产品设计、数字媒体艺术、环境设计、艺术与科技、视觉传达设计。

轻工类(本):轻化工程。

金融学类(本):金融学。

食品科学与工程类(本):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